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历史上有哪些地球险些被彗星,陨石,或小行星撞击而导致地球毁灭的事件

zhao_admin9个月前 (09-02)地理课件40

1910年地球曾经穿越哈雷彗星的彗尾,但彗尾的物质密度极低,就象燕子飞过炊烟一样,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正如ahwei3前辈说的那样,如果是迎头撞上,那就玩完了。
我记得大约在80年代末的时候,曾有一颗不大小行星以非常高的速度和地球擦肩而过,因为速度过快,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又迅速飞了出去。当时在北美很多人在白天看到了它。不过它的个头不大,对地球造不成太大的威胁。至多是刷新陨石的个头记录而已。
在人类历史以前的撞击情况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有的。昨天美国宇航局还公布了一张照片,是火星的第一颗卫星火卫一的陨石坑,给人的感觉很震撼,那个坑大约占了火卫一三分之一的大小。楼主有兴趣可以去这里看看它的汉化版照片及说明:
antwrp.gsfc.nasa.gov/apod/ap080410.html
可以想象,在太阳系早期,地球遭遇的撞击也一定不少。而且现在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墨西哥湾就是当初造成恐龙灭绝的那颗小行星撞击的位置。从地图上看,墨西哥湾也的确很象一个陨击坑。

你知道金钉子吗?它是地球的“年轮”

我们都知道

木本植物茎上都有一圈一圈的年轮

一圈代表一岁

但你知道吗?

地球也有“年轮”

它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钉子”


说到金钉子

你一定以为我说的金钉子是这样的

其实……

“金钉子”是地质学专业术语“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它是划分年代地层的国际标准,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地层统一划分和精确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主要目的是精确划分地球约46亿年的 历史 和在这漫长 历史 中形成的地层年代,是《国际地层年代表》和《地质年代表》重要组成元素和成果。

为什么叫“金钉子”

“金钉子”这个名称来源于美国修铁路的 历史 。

1869年5月10日,

美国第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

――太平洋铁路贯通,

为表示永久性的纪念这一成就,

在最后一根特制的月桂木枕木上

定入了最后4枚有特殊意义的特制道钉,

最后一枚是18K的金道钉。

地质学上借用这一典故,

把全球界线层形象的称为“金钉子”。

用“金钉子”的确立,既形象地表达了它是“钉进”地球表面的一个有特殊含义的地理“点”,也隐喻了它在年代地层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里程碑式的科学意义。由于地层学“金钉子”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实用性,面世以后迅速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地层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在中国有没有金钉子呢?

答案当然是有

中国有11颗呢

都分布在哪里呢?

中国的十一枚“金钉子”分别位于浙江常山、浙江长兴(2枚)、湖南花垣、广西来宾、湖北宜昌(2枚)、湖南古丈、广西柳州,浙江江山和贵州剑河,是目前国际上拥有金钉子数量最多的国家。

其中,我们浙江省总共拥有4枚金钉子,而长兴一个县就独占两枚,而且它是 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剖面中有二个金钉子的地层剖面,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断代金钉子,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长兴县煤山镇的金钉子。

长兴煤山剖面的金钉子

1920年左右,煤山剖面所处的地方是一处采石场,过去用来开采石灰石作为建筑材料。在停止开采、进行保护和科研后,这些留下的剖面被命名为煤山A、B、C、D、E、Z共6个剖面,煤山D剖面有着近百年的研究 历史 ,并在D剖面上确立了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和全球长兴阶―吴家坪阶界线层型的两枚“金钉子”。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这枚金钉子定在煤山D剖面27层的中部,以微小欣德牙形刺的首现位置为主要标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生物灭绝事件,是地质 历史 中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有超过95%的生物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全球长兴阶―吴家坪阶界线层型,这枚金钉子层型点位于煤山D剖面的底部,定在剖面长兴组底部的第4层这个点位由王氏克氏牙形石在剖面的首现为主要依据。


那么我们长兴金钉子保护区的发展 历史

是怎么样的呢?

鉴于长兴煤山剖面的重要科学意义,省、市各级人民政府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1980年3月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长兴灰岩标准地质剖面保护区”,并与长兴县人民政府共同立碑公示于众。

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提升我国地质遗迹的研究和保护能力。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长兴灰岩标准地质剖面保护区晋升为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时,金钉子保护区近年来也开展了很多特色活动:科普活动、 赠书活动、小小讲解员活动、讲座与体验活动等。让小朋友们了解地质、生物和地球知识,养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马上,我们“科学+”活动也将走入长兴,给大家带来地质科普活动,敬请关注!

来源丨长兴广播

编辑丨陈振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594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