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排除技术因素,我们人类在开发太阳系过程中,对太阳系各星球殖民的顺序大概是怎样的?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27)地理课件46

谢谢提问,就现在来看,外星殖民就是神话与美梦啦!这个答案只能到《西游记》里去找。目前没有发现太阳系中其它星球能适合地球生命生存的美满环境。即使以后再发现有存在氧气,地球水,和宜温的星球,那也不可能寄居地球生命,因为同地球的生命换个地域还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更何况跨跃星际了!两淮之隔就能使橘子变性,这是个硬道理!

排除技术因素,我们人类开发太阳系过程中,对太阳系各星球殖民的顺序大概是怎样的?

♥望天打哈哈?,首先得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性质与特点,看是否值得殖民。殖民要有殖民的理由哟。并且不一定是按照它们所处太阳系的位置。可以考虑首先殖民火星,在火星上生活相当长时间后,再根据殖民在火星上的人类科技发展,往别个适用殖民的星球上殖民,循序渐进吧。

●太阳系这些天体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而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

●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 颗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 颗充满气休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以及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和太阳圈,理论上存在的奥尔特云…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又有怎样的星系关联呢?

♥太阳系的结构: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太阳也是太阳系里唯一会发光的恒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

◆内太阳系:内太阳系在传统上是类地行星和小行星带区域的名称,主要是由硅酸盐和金属组成的。这个区域挤在靠近太阳的范围内,半径比木星与土星之间的距离还短。

◆中太阳系:太阳系的中部地区是气体巨星和它们有如行星大小尺度卫星的家,许多短期慧星,包括半人马群也在这个区域内。此区没有传统的名称,偶尔也会归入“外太阳系”,虽然外太阳系通常是指海王星以外的区域。在在一区域的固体的主要成分是冰,不同于以岩石为主的内太阳系。

●星系的关联:→太阳系位于一个被称为银河系的星系内,直径 100,000 光年,拥有约两千亿颗恒星的棒旋星系。我们的太阳位居银河外围的一条旋涡臂上,称为猎户臂或本地臂。太阳距离银心 25000至28000 光年,在银河系内的速度大约是 220公里秒,因此环绕银河公转一圈需要2亿2千5 百万至2亿5 千万年,这个公转周期称为银河年。

◆太阳系在银河中的位置是地球上能发展出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的轨道非常接近圆形,并且和旋臂保持大致相同的速度,这意味着它相对旋臂是几乎不动的。因为旋臂远离了有潜在危险的超新星密集区域,使得地球长期处在稳定的环境之中,从 而得以发展出生命。

①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实在太近了,表面温度很悬殊,向阳面高430℃,阴暗面则在-170℃左右。水星非常小,是由岩石构成的,表面布满被流星撞击而形成的环形山和坑洞,另外有平滑、稀疏的坑洞平原。

② 金星是一颗由岩石构成的行星比地球稍微小一点,内部构造或许也类似。金星是除了太阳与月球外,天空中最亮的天体。

③ 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远的行星也是直径最大和比重最大的岩石行星,同时也是唯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地球表面有70%为水所包围,其他行星的表面都未发现这类液态形式的水。地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

④ 火星是太阳系第四个行星,在晴朗的夜空里,代表战神的火星闪着火色的光芒,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视线。十万年前有一颗来自火星的岩石坠落于地球的极区,并被冰封。人们在此陨石里发现了可能是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化石,这化石是三十亿年前在火星上形成的,科学家正积极地研究并探测这颗表面充满神秘河道及火山的星球上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吗?

⑤木星是太阳系第五颗行星,也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位于火星与土星之间,用一般的天文望远镜即可看到它表面的条纹及四颗明亮的卫星。

⑥土星是太阳系第六颗行星,也 是体积第二大的行星。土星有着美丽的环,在地球以一般的望远镜即可看见。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是气体,故自转都相当快。土星的环主要是由冰及尘粒构成。据科学家推测,土星环可能是因为某卫星受不了土星强大的吸引力而解体成的碎片形成的。

⑦ 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七颗行星。在太空船未到达以前,人类并不知有如土星一样美丽的环。天王星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最远的一颗行星。

⑧ 海王星是太阳系第八颗行星,它有八颗卫星。海王星表面主要也是由气体组成,也有类似木星表面的大风暴云,我们称为大黑斑,这个大约是木星大红斑的一半,但也容得个地球。海王星亦有如土星环样,只是此环比天王星更细小。

知足常乐于上海2019.10.21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494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