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写一篇我喜欢数学的作文300字

zhao_admin2024-05-04 12:29:35科学课件1

一、写一篇我喜欢数学的作文300字

数学,在我看来,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有人说看到数学很愁,最不喜欢数学,我不解,重点在于两个字态度。对,就是对数学的态度,我可以看到有人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以后脸上展现的满足笑容,我也可以看到有人在看到难题后的置之不理,同样是难题,给出的态度确不同,之所以你不喜欢数学,是因为你无法把正确的态度放在数学上。

我喜欢数学,因为它可以锻炼我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方式。以至于我的大脑不会死水一潭,我很享受做数学题的过程,当你解决完一道数学题是,结果更加甚是完美。

所以,同学们,请端正自己的态度吧,我相信,从态度这个点出发,你将对数学充满无限激情。

求采纳,毕竟是纯手打

二、写一篇关于数学的作文,800字

长久以来,被誉为“科学皇后”的数学,在科技领域的拓展上,一直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数学的应用更为广泛.但在数学课堂上,一般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解法,却忽视了从生活的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既可用数学方法去理解周围的事物,更可利用生活的素材去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使数学知识注入生活的气息.

数学问题生活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创设情景,侧重感知.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已注意到在引进新知识时提供一两个实际背景,以便使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应用意识,也许抛开教师提供的实际背景 ,学生头脑中便难以找到其他的实际背景,依然会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无法感受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点给我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生活问题数学化———实际问题抽象化,侧重建模.

对新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这个意义下,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众所周知,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数学的应用地位日益上升,数学建模正成为数学和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所谓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的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解释:凡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各种数学公式、各种方程(代数方程、函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系统就可称之为数学模型.

数学的建模过程大致可用如下框图说明:

例如: 换啤酒问题:小明的父亲从商店买回10瓶啤酒,商店规定3个空瓶可换回一瓶啤酒,若小明的父亲不再给钱,他一共可喝上多少瓶啤酒?

其解法是:10瓶喝完,可换回三瓶;再喝完,则剩余4个空瓶,又换回一瓶,喝后剩下2个空瓶,此时借进1空瓶,则又可换回1瓶,喝完后还所借1空瓶.总计可喝15瓶.此过程中“一借”可谓巧.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和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无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富有生活气息,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三、初一希望杯数学题,请写过程,有追加

设小林自己走的路程为S 与正常情况相比,提前放学的这一天,开车的距离少2S,提前的时间为20分钟, 得到车速=2S/20=S/10 小林走这段路程比车走这段路段多用时60-20=40分钟 (早出发1小时,提前到达20分钟) S/人速=S/车速+40=S/(S/10)+40=50(分钟) 小林步行50分钟

四、关于高一数学希望杯 急……

今年就该第24届了,大致内容包括: 1.指数、对数函数(概念、性质、应用) 2.集合、映射、函数(指、对、幂) 3.充要条件 4.等差、等比数列 5.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 6.三角(不包含反三角函数、三角方程) 7.整除、同余 8.不定方程 9.平面向量 10.立体几何 11.直线与圆 12.算法初步 13.逻辑问题 14.实际问题

五、参加数学希望杯应该准备些什么

首先,要有自信。

其次,对数学要当成一种兴趣。

再次,如果从基础抓起,再做中档题,深入难题。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不太了解你的情况,不同的人学习方法有不同。

最后,心态要好,就把它当成一种锻炼。有一种好考考坏都不气馁的精神。但要总结为什么没考好。

如果满意,请选择我为满意答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234637.html

分享给朋友: